备课是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前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作指导,进行教学设想和教学设计,并形成教案的过程。新课标的诞生,是数学教育改革深化的标志。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学习新课程标准、体念新课程标准,有的省、市已经开始实施新课程标准.那么,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数学教师如何达到有效备课呢?这是摆在每位数学教师面前应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具备以下几种意识:观念更新意识、课程资源意识、联系生活意识、目标分层意识、角色转换意识、张扬个性意识.

    一、观念更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中的数学教育观分为数学观和教学观两个层面.首先,《标准》用一系列描述性的语言提出了新的数学观,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是一种文化,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的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些观点,对数学的本质作出了不同侧面的解释.其次,《标准》对教学观也进行了重新的认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它同时还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必须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这些理念,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强调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在这种理念下,数学教师的备课要更新观念,不能只备教师的“教”而忽视备学生的“学”,反映在教学设计上应是呈现出一种追求“过程型”、“探究体念型”的模式.

    二、课程资源意识

    以“教本”为本、以“大纲”为纲的传统传统观念严重禁锢了教师的教学思想,许多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视教科书、教参为权威,致使备课出现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教师备课时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单纯依赖于教参,不去开发课程资源,备课缺乏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缺少活力,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备课要求数学教师要有宽广的课程资源意识.所谓课程资源意识,就是有意识地让认识、技能、信息、经验、方法、方式、情感、价值观等进入课程,进入教学过程,不能将传统的书本基础知识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教师、家长、教研员等的经验、智慧、问题与困惑等都是课程资源,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价值观,以及对问题的独特视角也应成为课程资源;在信息化的今天,媒体和网络拥有更丰富的课程资源.因此,数学教师要把过去单向封闭的备课转向多向开放型的备课,教师要理解教材、质疑教材、超越教材;要积极同教师、家长、教研员进行交流,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顺应信息时代的变化,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媒体进行备课.这样,数学课堂和空间将会更加深广,教学效果会更佳.

    三、联系生活意识

    数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学科,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从数学新课标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知识内容上突现与生活、社会、学生实际之间的联系;在实施过程中也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这也就是说,在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必须接受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力求把教学与生活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让数学课堂向生活延伸,使数学课堂富有生活情趣,还学生课堂生活本色.

    四、目标分层意识

    新课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即人人数学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人人数学观的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特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表现在数学的学习上,并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社会环境、生活环境、教育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使人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由于遗传素质和爱好特长都不一样,人的心智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承认差异才能结合实际,承认数学学习上的差异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一个人都能在学习上发挥他的才能,获得他应该得到且能得到的数学知识.人人数学观要求教师要具有分层意识,即在备课时,对教学内容、速度和方法的安排、提问的内容与时间、练习的设计、作业的布置都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之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及其要求,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五、角色转换意识

    以往的数学学习活动,偏重于教师对现有课本知识的传授,教师是绝对的权威.那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局面,在师生双方形成了一种定势.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和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中可以看出,新课标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这种定位必然影响到教师的备课.因而,教师备课时应有角色转换意识,不能只备教师的教而不备学生的学,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使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合作学习的过程.

    六、张扬个性意识

    传统备课的制度,对教师的要求过深、过细,严重制约着教师备课的个性化,造成教师的备课形式单一,程序固定,模式不变,缺乏必要的创新,不能体现教师的个性和特色.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教师的个性不仅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智能发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影响着学生的品格形成和人格塑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到处可见成品教案(包括书本教案和电子教案),它是作者领会和理解教材的智慧之果,但它毕竟是从作者的自身研究出发的.因此,教师要创造自己的教学特色,就必须借鉴经验,独立思考,研究学情,以排除成品教案对自己思维的干扰,并能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和想象,用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总之,教师只有在备课中体现自己的个性,才能在课堂中更大限度地张扬自己的个性,也才能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才能培养出更富有个性、具有发展潜能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