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教改研究

(一)学校教改研究的一般意义

1、描述性定义:

学校教改研究是在行政号召和现实需要的背景上开展起来的,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以直接解决教育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现实问题为目的的,在教育现场展开的,与教育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发展(开发)性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

学校教改研究是

在行政号召和现实需要的背景下开展起来的,以教师为研究者主体,

以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现实问题为直接目的,在教育活动现场展开的,

特殊类型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

2、简释:

教育行政号召:一种教育工作制度安排;

现实需要:科学研究活动“下嫁”;

教师是研究者:教育职业的新形象;

在教育活动现场展开:教改研究与教育活动交织在一起;

解决教育现实问题:解决——利用教育科学理论,运用科学研究手段;

现实问题——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

特殊类型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开发性(发展性)研究活动。

3、学校教改研究是开发性(发展性)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把当代科学研究事业划分为三类:

纯研究或基础研究”:志在发展理论体系,没有或少有应用目的。

一般应用研究”:考虑应用中的一般性问题,并不在意问题的具体解决。

发展或开发性研究”:以直接解决具体问题为己任。

学校教改研究是发展性研究:

在学校教改研究活动中,

教师既是研究者,

同时又是研究成果中的重要内容、是改革变化的对象。

在改善所面临的教育环境的同时,自身也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得到改变。

4、教育问题与研究问题往往有区别

工作问题”一般以通俗的工作语言来表达

研究问题”一般以教育科学概念来表达

通过“给主题附值”,可以实现两种问题的转换

研究问题”是对工作的难点、关键点的关注

研究问题”是从大处着眼,具体处着手

(二)学校教改研究活动要素分析

1、总的说来,科学研究的特点:

实事求是”——

事实、求(研究方法)、

是(规律、看法)

实践”——生产活动或社会生活

认识活动”——既有认识的影响、人的能力

2、几种要素

学校教改研究是教育改革的行为过程:教育变革行为(要素);

是教育理论的启迪过程:教育理论(要素);

是新的教育经验的形成过程:教育经验(要素);

是从实事中求是的“求”的过程:教育研究方法(要素);

是教育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发展的过程:教师研究者(要素)。

(三)向教改研究活动中导入教育理论

1、理论对教改研究的启迪作用表现

一是在教改方案的设定与修改中启示方向与路径,引发新思想、新行为;

二是可以帮助研究者审察、洞悉教改实践中所发生的现象、事实的意义;

三是在研究的归纳、总结阶段,为研究者提示一种阐述的框架。

2、对教改研究富有启发性的教育理论应该具备下述特性。

深刻性。

深刻的理论,是对基本问题、深层次问题的回答,

昭示解决问题的新方向。

作为“高观点”,帮助人理解具体理论的深义。

具体性。

具体的理论,是关于具体问题的思考、判断,

有利确定教改研究中的具体问题。

缺乏研究经验者尤需这种具体的启发。

教改实践中形成的“案例”是理论的延伸,也最富有具体性。

体系化。

如理论层次上的体系化:

在具体观点与基本的理论之间,

有中间理论,构成多层次递进的理论体系。

又如理论视角上的体系化:

由多视角、多学科的各种看法组成的理论体系。

如此构成的概念体系,含有丰富的信息。

以上三种特性,可以说形成了理论对实践的方向启发、

点和面的启发、框架性启发。

3、中小学教师解读教育理论的条件

读书活动

在教改研究中”反复理解、深化理解

甚至可以说:

当且仅当教师投身于教改研究活动中,

艰深的教育理论能被教师所理解。

4、向教改研究活动中导入理论的途径之一:给研究的主题附值。

(四)教改研究是新的经验的形成过程

1、教改研究成果三要素

策略措施

个体经验

理论原理

三部分结构而成的改革方案。

前两部分为成果主体,

含有独创成分;原理部分是理论的运用,一般不具新颖性。

2、经验总结中的几个一

刻画一个问题

描述一个“故事”(一件事实),即案例

记录一些效果,特别是哪些令人感动、以及很能说明问题的效果。

阐述一个观点、道理

刻画所碰到的一种困难

3、一种经验总结策略:讲“故事”

讲“好故事”,讲好“故事”

是对发生过的事实的记录

是对事实的选择

怎么选择,受“认识”、“理论”的影响

(五)学会和专家合作

1、“合作即互惠”、“合作即相互依赖”

专业研究者有教育理论素养,有思辨研究的经验;

教师熟悉各种教育教学现象、问题间的现实关联,

又在观察、辨析、体验教改措施上有着及时、贴近、生动具体的特点。

二者彼此间良好协作能得长短互补。

教师个体完全独立和完全听从专业人员的研究指示是合作程度的两极。

在弱协作背景下,教师研究所选理论应是体系上已较为成熟的,

课题的主概念应尽可能对应于一组自己熟悉的、具体的、教育教学操作活动

多形式的协作:聘请专家为科研顾问;请专家作报告;向专家咨询;等等。

2、学会“利用专家的专业力量”

在了解专家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关系。

理解专家的意见、建议;

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发展需要对专家的意见作出选择;

把专家的意见糅合进自己的教改方案中;

专家的专业领域、知识结构是否与本校的改革主题相关联,

专家有无合作的意愿和合作的时间?是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前提条件。

(六)为促进教育的发展而研究

1、学校教改研究中的“教育发展”

某一教育问题的解决;

教育环境的某种改善;

教育工作某方面的进步;

……等等。

符合国家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定方向。

以谋求本校的发展为己任,先“扫好自己门前雪”。

即,从中国教育发展着眼,从谋求本校的发展着手。

教改研究对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实质是提高教育活动的教育科学含量,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进步”。

2、找准本校的实践生长点。

努力分析本校的教育发展实际,不仅要充分估计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更要分析需要发扬光大的本校经验,和本校的发展优势。

3、教改研究的教育发展效果。

教育活动的机制、制度发生相应变化;

参研教师的观念、行为发生相应变化;

学生受教育的质量发生相应变化。

(七)“软系统方法”是学校教改研究的最适方法论

1、“硬系统思想”:优化模式

问题明确化,系统功能目标明确,结构明确。

以优化的结构达到优化的系统目标

工程系统即硬系统。

硬系统思想并非一切系统的运行状况的反映。

2、软系统方法:学习模式

系统有方向,却难以陈述目标;有组成部分,却难以清楚划分

在实践中学习:

面对并感知问题情景——

描述这问题的实质、范围及解题思路(根定义及框架性概念)——

在上述描述的启发下尝试解决问题——

——把结果与现实进行比较,找出差距

——进一步理解问题及解题思路——

——修订所作的问题描述及解题思路——

——再行动,再理解,再修订,如此往复,直至结束——

——发展出新的教育活动方式、制度、观念。

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科研是未来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教师只有在试图改变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改变。

二、行动研究法

A.定义

1、综合定义一: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2、综合定义二: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3、行动研究概念注释

行动研究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践问题为首要目标。

行动研究强调教学行为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强调行动过程与研究相结合。

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自然、真实、动态的工作情境,就是活生生的课堂。

行动研究计划具有发展性,开展过程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

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为行动研究增添了新质。

B.一般操作步骤和程序要点

(一)四环节(四阶段)模式:

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二)六步骤模式:

预诊——

收集资料初步研究——

拟定总体计划——

制定具体计划——

行动——

总结评价

(一)四环节(四阶段)模式: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

即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循环阶段。

1.计划

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设想还包含了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特别重视计划中的第一、二步行动。

2.行动

即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定的计划可在实施中修改和调整。行动是不断调整的。

3.考察

考察内容有:

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

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

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

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

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

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

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

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分利用录像、录音等现代化手段。

4.反思

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

这一环节包括:

整理描述,

评价解释,

写出研究报告。

(二)六步骤模式

具体步骤为:

——预诊

——收集资料初步研究

——拟定总体计划

——制定具体计划

——行动

——总结评价

1.预诊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

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

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资料初步研究

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3.拟定总体计划

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

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4.制定具体计划

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5.行动

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

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

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评价

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

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

从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

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C.案例

教育情境:

某中学二年级数学课李老师,发现自开学以来班上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较差,几次阶段总结测试的结果也非常不令人满意,学生学习效果普遍不佳。对此,他想运用行动研究法来了解问题的原因,并加以改进。

实施步骤如下:

1、发现问题

数学课成绩不佳,想从研究中了解问题并加以解决”

1)怎样才能发现问题

2)问题筛选的方式

1)怎样才能发现问题?

首先,要以积极探究的态度观察自己身边的教育现象,包括教育教学中正在发生的现象与实施某项行动后的状态变化,做一个“有心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保持一种积极的教育研究态度。

其次,对现象进行思考,作初步的分析,想一想它是什么问题。

2)问题筛选的方式

一是教师个体对教育教学现象分析探讨,从众多的问题中概括出具有普遍型和研究价值的问题;

二是任课教师和科研人员共同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的教育教学问题作出概括和筛选;

三是在教学研究活动或教研组活动中对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形成各年级或各门学科中的主要问题;

四是学校与教育科研人员合作,对学校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作出归纳、分类、筛选,形成一个时期学校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群。

2、界定问题

如何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研究者要从发现的问题中,选定研究的主题,教育行动研究主题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应用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可行性原则

3、收集文献

“广泛深入地搜集与增进学生兴趣有关的文献”

1)怎样查阅文献资料,查阅什么文献资料

2)通过文献研究了解什么内容?

第一,掌握与所选主题有关的研究领域情况

第二,从搞好科研论证的角度搜集资料

第三,从做好科研设计的角度搜集资料

4、实地调查研究

自编一套评价学生数学学科兴趣量表,以调查研究法(问卷法)对班上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调查,搜集调查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兴趣低落的原因,主要是教学内容难、偏、旧以及教学方法落后。

5、形成假说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即注意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联系,采用启发式等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假说形成的步骤

提出假说时应注意三点:

一是假说要简单明了;

二是假说应可以验证;

三是假说应具操作性。

6、制定计划

“围绕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兴趣制定计划”

1)制定计划的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要符合实际,量力而行;

第二,计划应与学校要求相协调;

第三,教学上的行动研究,应不干扰学校的正常活动;

第四,采取的研究,必须在一段时间内能测量出结果;

第五,计划应该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2)完整的行动研究计划应包括的内容

7、实施行动方案

(考察在行动中同时进行)

开始进行新的数学课教学活动,同时注意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考察”

1)熟悉计划,做好准备工作

2)对行动的考察是在行动的同时进行的,应积极选用各种考察行动的方法和技术,并同时与思考相结合(观察、访谈、成品分析等)

3)要根据反馈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评估“执行是否正确”和“结论是否有效”等问题

如果结果反馈的信息可行……

如果结果反馈的信息不可行……

8.评价实施结果

实施新教学活动后,再实施测验,以了解实施的效果。”

——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并非以解释的完美与否为标准,而是以实际问题解决的程度为依据。

9.修正方案与再实施

如评价结果有效,则继续原实施的行动方案,否则必须再分析与诊断产生问题的原因,以修正行动方案。”

——修订形成新计划,进入新一轮循环

三、案例研究

(一)什么是案例?

(二)案例的作用

(三)案例的形成过程

(四)案例的基本结构

(五)案例的撰写、搜集、使用与研究

(一)什么是案例?

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

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教学案例——独具特色的教师培训材料:

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准(工匠式→专家型,知识传承→引导创造),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聚焦点。

根据现代的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尤其是实践智慧的提高)与知识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阶段教师的专业知识,从一般原理规则的知识,到特殊案例的知识,再到运用原理规则于特定案例的策略知识是不同的。

近年来,国际教师教育研究表明:教师培训采用“基本课程+案例教学+实践反思”的模式,这是造就有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必由之路。

其中案例处于纽带和中介的地位。

以往的教师培训,以原理知识为主要内容,忽略了案例与策略的知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原理(原则、观念)难免空泛,教学经验(技能、技巧)易致盲目,以案例为基础的探讨恰好可以弥补这两种缺失。

(二)案例的作用

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

通过案例学习,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将听讲式培训导向参与式培训,在搜集案例、分析案例、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和多角度解读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

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并避免纯粹从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的偏差。

(三)案例的形成过程

形成案例时常参考以下几个步骤,在研究过程中尽量注意选择适合的方法:

操作步骤

建议采用的研究方法

确定教学任务的思考力水平与要求

文档(如备课笔记)分析法、讨论

课堂观察并实录教学过程

课堂观察技术、录像带分析技术

(三)案例的形成过程

教师、学生的课后调查

深度访谈、出声思维、实作测评、文档(如学习笔记)分析法等

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及与思考力水平要求的比较

综合分析(主要是质的研究方法)

撰写教学案例

撰写草稿—批判性评论—修改编辑—尝试使用—再修改

(四)案例的基本结构

每个完整的案例大体包括四个部分:

主题与背景

每个案例都应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

情境描述

案例描述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课堂实录,无论主题是多么深刻、故事是多么复杂,它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

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经验(情境故事,教学事件)、面对的问题;当然,具体情节可经适当调整与改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显出讨论的焦点。

问题讨论

首先可设计一份案例讨论的作业单,包括学科知识要点、教学法和情境特点,以及案例的说明与注意事项。然后提出建议讨论的问题,如学科知识问题、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和情境问题、扩展的问题。

诠释与研究

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可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的结论可在这一部分展开。这里的分析,应回归到对课堂教学基本面的探讨才能展现案例的价值,如果仅限于个别情境或特殊问题,或陷于细节、技巧的追索,会失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案例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例如横向的差别比较,纵向的改变和进步,各有不同的作用。

(五)案例的撰写、搜集、使用与研究

1.案例的撰写

(1)案例的要素:所有案例都是事件或故事,但不是所有事件或故事都是案例。

每个案例必须包括如下要素:

置于一定的时空框架;

具有典型性的真实事例;

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有冲突;

对事例的描述具体独特,有过程,有变化;

有始有终,情节完整。

(2)案例的结构

一般应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主题与背景——每个案例都应有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或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典型事例,要富有时代意义,体现改革精神;应是对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背景(例如,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的客观描述。

情境描述——是案例的构成主体;

撰写时要注意几点:

A、描写要真实具体,有细节,不能从“预设目的”直接跳到“结果”。

B、写作者要正视自己可能对描述对象存在的偏见,既要反映真情实感,又不能陷于感情宣泄。

C、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案例,反映纵向的变化或横向的比较。

问题讨论——写作者或研究者根据案例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或困境提问,以使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进而提出基于自己观点的解决方法。

设释与研究——这是案例的评析部分,是案例写作者或研究者从理性的角度对之进行总结和反思,也可以提出建议供读者借鉴或参考。

2.案例的搜集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除了自己撰写案例以外,发现和搜集其他教师或研究者撰写的不同教育教学情境中的案例也是必须的。

这种搜集工作,可以发生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也可以发生在教师阅读教育著述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生在听课评课之际。

总之,只要有心,中小学教师搜集案例的渠道将是十分丰富的。而通过他人的案例,得出自己的心得,如同把他人作为自己的“镜子”,能够为个人化的反思提供素材,这种“关注”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很好途径。

3.案例的使用与研究

案例可以有两种基本的使用方式:

(1)教师仅把案例作为自我经验积累和反思的材料。

这种使用方式具有个人化色彩,很少能对他人产生影响。但不失为教师展开个别化研究的基本形式。

(2)教师把案例作为与其他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沟通和交流的工具。

这种案例使用方式,是教师共同学习和研讨教育问题的有效方式。

由于案例能同时作用于感性和理性的渠道,教师因而更易理解各种教育问题情境,并发生情感或认识方面的迁移,用于解决自身的问题和疑惑。

与第一种案例研究方式相比,对教师的触动和促进往往更大,也因此更为有效。

案例使用本该包含“研究”的含义,但是强调案例之“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案例不能够仅仅停留于阅读的层次,而要进行探讨、辨析与反思,缺少了后面三个步骤,案例可能会失去其启思的作用,而仅仅成为他人素材的堆积,终究不能“为我所用”。这也是中小学教师在案例研究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的。

总之,中小学教师时时都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虽然案例研究不可能解决他们的所有困惑,但其“见一知多”的特点,以及强调问题发现”的设问过程,直接促成了教师的职业内反思;

更何况,中小学教师进行案例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动力;

同时,案例研究也将为他们的日常工作赋予研究性价值,有效提升其工作的专业水准。

一个精彩的案例不亚于一项教学理论的研究,而且只有教师自己才最适合于做这种研究,当然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不可或缺。

中国的教师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我们的教改实践具有长期积累的经验,我们应当有自己最丰富的、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点的案例宝库。

四、教师成长的五大支柱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未来教育的目标即——使受教育者: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这就要求教师要求:

学会志远,学会认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1.学会志远

学会志远,远离浮躁,树立矢志不渝、终身从教的理想,牵引自己不断攀登个人潜能的高峰。

志远即志存高远,亦即树立远大的理想。理想是人们奋斗的目标。

人的一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有高远的志向(目标)的牵引。

理想是远航的标灯,有了它才有了前进的航向。

2.学会认真

学会认真,严谨务实,养成克尽职守,精益求精的习惯,做教人求真的真人。

认真是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

有了远大的理想,在实现的过程中,态度左右着你的行动。

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等这些态度是把理想达及现实的舟楫。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逐步形成,这无疑要求从教者要象对待绿叶上的露珠一样认真精细的善待每一位学生。

 3.学会合作

学会合作,双赢共进,形成取长补短、相携互助的协作氛围,共创美好前景。

人类已进入了“合作”的时代,什么是合作?在《没有人能独自成功》一书中是这样界定的合作:合作是所有组合形式努力的开始。一群人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标,而把他们自己联合在一起。拿破仑把这种合作称之为“团结努力”。 

知识经济时代,为什么成了告别了单枪匹马闯天下“孤胆剑客”时代而成为携手并肩走天涯“联手合作”的时代呢?

其一,合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个行业之间、各门科学之间等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而每个人所涉猎得知识及能力,相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及纷繁复杂的世界而言,又是有限的。故而要完成一件事、成就一项事业,需要多方合作;

其二,合作也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需求。合作是一种智慧的聚合,采众家之长,优势互补,众人划桨开大船,团结就是力量,这种力量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再者,合作也是现代人自身发展的需求。《成功的七项习惯》中指出:第四项习惯是双赢,第六项习惯是合作协调。合作是“112”的效应,合作是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双赢共前。合作就是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启智开思。学会合作以经是现代人的基本的生活方略,必备的基本素质。

那么,怎样合作呢?

首先合作者要有共同的目标,明确的目标,能使合作者形成合力执著的去追求。

共同的价值追求即方向一致,可以使大家产生合力;

再有,合作者集思广益——凝成合力的智力支持,合作者积极参与——凝成合力的行为保证,合作者相互体谅——凝成合力的情绪协调。

如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要用明确的教与学的目标来指引,要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准确定位,让师生都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课堂的探究中去,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成长的乐园。

4.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与时俱进,养成苦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积极打造学习型组织。

许维诚先生在为《学习科学大辞典》作序中写道:“从个人来说,在无限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如何快速的获取自己的那一部分知识?随着事业的发展,又如何补充知识来满足新的需要?面对知识本身的不断发展,又如何能做到不落后于时代?这些问题都告诉我们,学习是每个社会成员终身的事情。”

学习是一生一世的事,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从某种角度说,学习已经成为每个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格调。只有学会学习,我们才能当今社会大潮中搏风击浪,勇往直前。

学会学习的内涵:学会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探索,独立地进行有效的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学会学习尤为重要,其原因有二:

其一:学校的教育功能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教师从教的基石,《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全世界在争论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该是两个科目:学会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作者提出相互联系的四部分课程模式即:个人成长课程、生活技能课程、学习如何学习的课程、具体内容的课程。

要指导学生怎样学习,教师应是学习的典范,应该率先学会怎样学习。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而非简单的奉送真理,以即授之以渔。

其二:知识迅猛更新客观上要求教师学会学习。据技术预测专家测算,人类的知识,目前是每三年就增长一倍。西方白领阶层目前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率”: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面对知识的蜂拥而至,我们必须学会从中筛选、检索、加工、整理这些信息,从中提取出最有利于自己生活、最有利于师生发展的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课堂常教常新,永远流淌着时代的春水。

综合国际、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教师要做到“学会学习”,应当具有以下学习能力:

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的方法;有效地沟通与表达;泛读和理解的技能;探究推理、解决疑难的能力;获得、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的意念;开展研究的能力;终身学习。

5.学会研究

学会研究,探索反思,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努力做专家型教师。

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教师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就必须在自己的从教生涯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改进。

教育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进行了解、收集、整理、分析,从而发现和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

1)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

首先,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学系统是有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要素构成。其中教材即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要不断融入新鲜的血液,教师要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教材;新的课程开发国家把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教师即是课程的消费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这就要求就是应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教育的对象学生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智力水平等等,这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育,开挖他们的智慧潜能,这些无疑都必须教师具备较浓厚的科研意识,要求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其次,教育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

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能力提高和专业情意的发展,都离不开研究。一名师范毕业生由新教师成为合格教师,可以在实践中感悟或师从名师,而模仿和向老教师请教是一条成为合格教师的捷径,可以少走弯路,缩短成熟期;而又基本胜任到名家名师的成长,则需要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索研究,用理性的目光,大胆尝试,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工作,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业内的行家里手。国内外许多教育家,如美国的桑代克、我国的陶行知等人,他们都是教师出身,但他们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探索出教育的真谛,成为大教育家,被后人敬仰。

最后,只有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使教研活动根植于课堂,也才能使教育研究成果很好的在教育实际中加以应用较好的变为教育生产力。

教师即研究者”运动的积极倡导者谈到:

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改进教学,或如何能满足课程规划。如果教学要得到巨大的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

教师通过研究,可以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的教育发展观、人才观、教育教学观构建新的教育理念,使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和动力;还可以构建以生为本的高效的课堂创新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教育研究的理想是,每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一位教师都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

2)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

首先,学校创设优良的外部环境,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发展空间。

学校要以“科研兴校”为切入点,建立激励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机制,提供必要的研究硬件如研究经费、研究的必要设备等,定期组织教师间、教师与专家间的交流,确实把教师的研究落到实处。

其次,主动加强自身的科研素质,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究,勤于思考,不断向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方向发展。

要树立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自觉地研究之水注入课堂;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如学会确立研究课题、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如何撰写课题报告等等,自觉地在研究中应用;要做教学实践中的“有心人”,积极探索,锲而不舍,勇于革故鼎新。

总之,教师要学会志远,学会认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教师的成长所需构筑的五大支柱:志远、认真、合作、学习、研究,它们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

志存高远是成长过程的动力系统,他牵引着行动使之持之以恒;而教师即合作者、学习者、研究者,合作、学习、研究是当代教师工作状态,属于行动层面;推崇认真是一种工作的态度,属于意识层面,他决定行动的达及的高度。

五、如何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选题

构思

编制提纲

具体写作

格式中的几个技术问题

写作技巧

如何投稿

(一)怎样选题

选择客观上有科学价值的课题

选择主观上有利于开展的课题

(二)怎样进行论文构思

1、什么是教育论文的构思

、教育论文的构思过程

构思是一种─

预见发现内视凝聚

是溶解分化

是贯穿始末的思维过程

3、构思要求

1)要运用谋篇,紧扣中心论点

2)要有新意

3)要选好论题,确定论点

(4)要把握构思技巧,提高构思水平

4、怎样构思

1)确定中心论点,对整个谋篇布局作全面周密的考虑

2)根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取舍安排材料

3)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

发散思维聚敛思维

逆向思维立体思维

(三)编制提纲

1、总体考虑

立论选材布段谋篇协调

2、方法

提纲的一般样式

题目

中心论点

内容纲要

(四)论文写作

1、绪论─简明扼要有吸引力

2、本论─充分展开合乎逻辑

3、结论─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1、绪论─简明扼要有吸引力

1)开门见山提出

2)引用材料引出

3)介绍情况交代背景

(4)揭示要点概括全文

2、本论─充分展开合乎逻辑

1)遵循“论点显明”原则

2)中心论点统帅好分论点,分论点紧紧围绕中心论点

3)处理好“分述”与“总述”的关系

(4)以严密的逻辑性把推论出科学的结论作为最终目的

形式:并列式递进式综合式总分式

3、结论─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1)结论应与本论的立论一

2)结论对本论部分的主要观点科学概括

3)结论要措词严谨、逻辑严密、文字具体

(五)格式中的几个技术问题

1、题目

要求:直接、具体、精练、醒目

类型:揭示论点揭示论题

2、署名

3、内容提要

4、致谢与参考文献

(六)写作技巧

1、教育教学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如何提高写作技巧

3、重视资料积累

4、如何将经验变成论文

5、建立可靠的理论“支撑点”

1、教育教学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鲜明的主题

2)缺乏对教育规律的揭示

3)缺乏新意

(4)缺乏典